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钩沉详细

贵医记忆 |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纪念导师王琳芳院士

发布时间:2022-11-18 15:31    本文出处:党委宣传部新闻科   
分享

编者语:


图片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贵医附院走过了八十余载光辉历程。悠悠岁月,弦歌绵长。历代先贤辛勤耕耘,传华夏之文脉,承岐黄之精髓,跋涉求索,虔诚奉献,铸就今日之辉煌。回望来路,历史脚步清晰凝重,文化传承绵延不绝。展思将来,贵医人不忘来路、不改初心,秉承“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之院训,精勤不倦、博极医源,扎根沃土、服务民众。本栏目每周三定期推出,讲述院史上诸位名医名家故事,从中汲取经验智慧,凝聚行稳致远力量。


图片


2022年10月16日,是一个让我永生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我的导师王琳芳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失去了一位慈祥而睿智的导师,中国少了一位卓越的医学分子生物学专家。11月3日在导师93岁诞辰时,协和博新论坛第六期以“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为主题缅怀先生。

值此王琳芳先生逝世一个月之际,回想起在协和的求学岁月,10年过去了,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先生的循循教诲,仍谆谆在耳。想到先生,我心底不觉生出颜渊的喟然之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馨馥芳华

王老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分子生物学专家,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研与教学领域耕耘六十余年,是协和“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精神的模范倡导者和实践者,长期致力于蛋白质和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她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就独自翻译了当时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兹巴尔斯基教授编著的《生物化学》一书。1953年出版后,被卫生部指定为我国医学院第一部生物化学教材。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老师将获得的4000元稿费全部捐献给国家。继而因循国家备战需要,领导创制出两种战备需要的动物血清代血浆,其安全性和实用性均达到同时代的先进水平。作为我国开展男性生殖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其研究结果对精子发生的理论研究、对男性生殖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相关疾病如肿瘤与不育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对我现在的研究方向具有深远的影响。

知遇之恩

当年,我报考的是王琳芳院士的博士,有幸通过初试进入了复试,但协和的竞争非常激烈,面对一群来自985、211的竞争者,我没有任何优势,唯有静下心来,好好复习。记得当时的复试经历2天3场考试,第一轮笔试,第二轮技能操作,第三轮面试,笔试后就感觉有部分参加考试的同学不见了(后来才知道被淘汰了,剩下的人再进行技能操作和面试)。我怀着无比憧憬和激动的心情参加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的有4位院士参与的超强阵容的博士生复试面试,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院士,而且是如此多的院士,来自西南革命老区的我真是乡下人进城的感觉,既兴奋,又忐忑。还好自己平时学习还比较努力,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我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获得了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学习的机会,有幸跟着王老师学习治学和做人,虽然只学到了皮毛,已让我受益终身。因此,导师对我有终身难忘的知遇之恩。



求学岁月

在老师给我们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中,最深的感受就是老师给我们做出了“分秒必争,刻苦钻研”表率,我们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各个环节,如开题、做实验、写文章、写博士论文等方面,她总是要求我们凡事提高效率、提早完成,做好失败预案,开始这种要求让我痛苦万分,作为患有拖延症的我,每次都是在deadline前才交作业,结果就是每一次为了把之前拖延的时间补上,我都只能压缩睡眠的时间,昼夜颠倒赶工。经过王老师的这种训练和教导,我干活的效率大大提高,博士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发表文章达到协和毕业的要求,但王老师仍然觉得我的科研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她告诉我,科研是逐步积累的过程,不经过任何训练就具有科研创新能力,那就不需要攻读博士学位了。创新不是空中楼阁,需要积累——文献的积累、实验的积累。导师强调,好的实验设计思想,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来自于高水平文章的阅读、分析和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献,可以对别人工作的细微之处有更深的了解。如此反复,不断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用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就能不断认识、发现问题,创新的火花也会从中迸发,从而对本研究方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导师还特地给我安排了一个项目(一个我们实验室大家都不愿意接的烫手山芋),也许是因为我好强,敢于探索;也许是因为我胆大,不自量。有一点可以肯定,好奇心让我跃跃欲试,通过努力,我获得了很有意义的实验结果而让这个项目有了新的方向,这些努力,让我在毕业时获得了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支援西部证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优秀博士生,所有这些荣誉,都得益于导师王琳芳教授的精心指导。



协和榜样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协和的求学,让我深刻认识到王老师的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学术作风和极高的学术水平,为我们学生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形象。

导师早已到退休的年龄,但我们经常在周末都可以在办公室找到导师,我们发的邮件导师从不拖延,都及时回复。在读博期间,会存在拖延、工作不顺利的情况,但是我从来没有听导师说过任何严厉指责的话,从来都是认真听学生叙述问题,然后鼓励,给予有效指导。导师还积极创造机会,让我们学生有机会认识本领域国外优秀同行,有机会一起交流讨论。导师对学生尊重,学生则更加敬重老师。我曾经有一次问导师,“老师,您在办公室坐久了,不觉得烦吗?”老师说,当然不觉得,觉得很有乐趣。很有乐趣。这个对我的影响很大。我知道,很多博士生并不以科研为乐趣。导师以科研作为兴趣,并且自然的散发出了,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巨大的。有曰,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以此言谓协和,恰如其分。江海不拒涓流, 故能成其深;协和不问出身,故能成其高。圣殿之高,不在眼里,而在心里。红尘婀娜,我们惟以出家的心做好入世的事。唯此,方不负协和,方不负恩师。



奇妙之缘

毕业时,老师希望我留在协和,继续留在她的身边,但因为家庭的原因,我选择回到家乡贵州,在贵州医科大学工作,有时候缘分就是这么奇妙,没有想到离开了协和,确开启了我的“小协和”之旅(贵州医科大学的创办凝聚了协和前辈的大量心血,贵医又有“小协和”之称)。现在,协和又与贵医联袂举办临床医学创新班(简称“协和班”),不遗余力帮扶贵医及附院的改革发展,协和医脉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展,协和神韵在这里得到耕植和展现。多年来,贵医人始终秉承着协和先驱为贵医拟定的“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之校训院训,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扎根边陲、服务民众,为贵州省医学人才培养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李琴山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贵医记忆 |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纪念导师王琳芳院士

预约挂号

就诊指南

专家介绍

医院导航

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