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医院要闻详细

中日友好医院进修见闻

发布时间:2021-11-17 19:49    本文出处:党委宣传部新闻科    点击量:

   
分享
    11月7日,立冬,北京初雪已至。作为一个南方人,对雪总是有着莫名的情愫,抬头望着满天飞雪,扳着手指头算了算,离京的日子又近了。也是去年的11月,我来到了中日友好医院,走进了国际医疗部全科医学科的办公室,开启了我的全新旅程。1年的进修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就让我看着今天的雪花、就着豆汁,回忆总结一下这一年的收获吧。

     首先,作为一名大夫,医学技术、临床能力,仍然是我们的根本,也是我最想提升的看家本事。虽然,全科医生的诊疗范围在全不在精,但是我们对病人及病情的管理是可以做到非常精细化和个体化的。以前总以为这句话过于理论,但是在中日友好医院全科医学科进修的这段时间,我好像看到了理想中全科医学的样子。中日友好医院作为一家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集结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全球前沿的先进诊疗方法,这对建立在三甲医院的全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全科收治的患者大都存在多病共患、诊疗矛盾等问题,还常常收治一些以症状学为主诉入院的疑难病例,对于这样的病人来说,多学科会诊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修的这段时间里,那些我认为无比棘手的病例和患者们,多次通过多学科会诊这种诊疗模式获益,甚至对整个疾病的诊疗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让我见识到了各位医务人员的“血性”。抢救患者的时候,不管是管床的还是下夜班的,都还不犹豫地冲在第一线;遇到不宜搬动的患者时,腰弯得再低、站得太久、汗出得再多,都排除万难在床旁为患者置管、换药、做治疗。

     特别是我的带教老师——张咏梅老师,在她身上我真正认识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对于患者的重要性。全科的患者大多以慢性病、多病共患、老年病及疑难病为主,当遇到病情复杂、治疗矛盾和医患沟通困难的时候,她总能抽丝剥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面对焦虑、多疑、脆弱的患者或家属时,嗓子说得再哑、嘴唇磨得再破,都要让他们最大程度的知情并且帮助他们冷静地做出判断。
     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的熏陶中,我的临床思维、医学技术、沟通能力,甚至是职业素养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实不只是父母,老师也是一样,特别是医学导师,以身作则、塑造榜样就是最好的教学。

     说到全科,就离不开教学。常常听身边的住培和进修学员说,中日友好医院是北京数一数二的教学医院,在这一点上,我也深有同感。其实全科在三甲医院存在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教学。
     在医疗改革新时代的今天,全科医生、基层医生无疑是新医改的重中之重,在既往与基层医院联系以及下乡义诊的经验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中国医疗弱在基层”这句话。所以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基层医生就是咱们“全科人”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全科作为一个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的薄弱学科,在教学活动形式以及内容的设置上,不同于专科,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教授医学知识,而是要让学员们掌握医学知识、临床思维的同时,学习全科理念、管理方法甚至是公卫观念,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他们做到了。
     以朱宇清主任为首的全科导师团队,对全科教学工作非常认真,除了常规开展的教学活动以及基层联动以外,考虑到全科培养计划的特殊性,还特别专门制作了全科学员规范化培训轮转手册,以便于学员们更好的完成轮转。
     我印象中,只要朱主任没有其他重要事务,都会全程参与每一次教学活动,并且非常认真的记录和评价,指导我们如何在下次教学活动中做得更好。有幸的是,进修学习期间,在朱主任的鼓励和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我不仅接触及参与了晨间报告(morning report)这种全新的教学活动,还承担了部分组织及主持工作。

     晨间报告作为一种重要的住培教学形式,在我国大部分住培基地中仍未规范开展,中日友好医院从2017年开始,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和麻省大学医学院住培基地专家的指导下逐步探索这种新型教学方式。主持人通过与住院医师交流近期管理的运行病例,选择一个符合住培教学要求的教学点,可以在晨间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提问、讨论、鉴别及总结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梳理,对学员们的临床思维及归纳总结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当然,除了晨间报告以外,每一次的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小讲课都别开生面地刷新了我的认知,通过与专科及基层联动开展教学活动,深化了我对疾病专科认识的同时也打开了我的视野。往上,不仅能学习疾病的前沿诊疗技术;往下,也了解到该病在基层的发病情况及识别、转诊、管理的具体方法。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了全程、精细及个体化患者管理。

     或许我没办法把在中日友好医院学到全科教学模式全部照搬回去,但是宣传和学习这种优秀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是我能够做到的,只要观念对了、思想正了,我们也一定能够找到、建立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
     最后要说一说我最不自信的一部分了——科研。从我最早开始当急诊医生起,我对科研和学术,似乎就没有什么天赋。后来我渐渐发现,科研能力其实是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积累,不断思考和总结而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能力。并不是所谓的为了写文章而写,为了做科研而做。随着现如今,专科医疗越来越精细化,全科医学其实在科研这条路上是先天不足的,但是只要保持对工作和生活充满好奇,乐于思考,就一定能找到适合全科医学的科研路。

     在中日友好医院全科医学科进修学习期间,通过参与科室的课题、论文的讨论和研究,我发现这里的老师们非常善于从临床病例中总结和挖掘问题,然后随着时间和病例的积累,渐渐地对这一类型的病例、病种形成了体系化的认知和概念,继而更深一步地进行课题研究。当然,也只有这样的科研成果才是真正兼顾临床意义和科学性的“好题目”。所以,总的来说,科研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短期为了达到一个目标去突击完成的。其他学科也是在有了坚实的临床基础以后才慢慢建立起对应的科研方向和基础研究的。正所谓,万事开头难,理念先行,相信在这么多优秀全科医师的带领下,我国的全科事业、全科医生及基层医疗一定能迈过寒冬,迎接春天的到来。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中日友好医院进修见闻
分享

预约挂号

就诊指南

专家介绍

医院导航

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