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  省级临床重点学科

您的位置: 神经外科 科室简介详细

神经外科伴随中国医学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发展成为使千万患者受益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诊治中心。即将走过艰苦探索的70年,神经外科磨砺了三大技术,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摸索的十年

1951年,孙世镛教授为神经外科的创建打响了第一枪,一位脑出血患者大胆尝试开颅血肿清除手术,为神经外科孕育播下了一颗难得的种子。1955年,为一位脑肿瘤患者进行开颅手术。经过几年的摸索,1956年,在于世英的努力下,成立了神经外科专业组,床位仅8张,但却开启了神经外科探索之路。1961年,于世英学习回院后,与吴若秋创立神经外科,床位增加至20张,与普通外科一起划归外一病区。神经外科在风雨中成长。

左起第二排第二位孙世镛教授

右起第一排第一位于世英教授


于世英教授


迷茫的十年

这十年在于世英指导下,吴若秋大胆地将神经外科事业往前推动。1975年在省内施行桥脑小脑角碘油造影术。1976年在省内首先施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并应用床旁骨锥穿刺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随着脑血管造影的问世与全球推广,1970年,前辈以刘子江和吴若秋在全国较早开展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


1970年国内较早开展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


绽放的十年

1977年,吴若秋教授使用14号或15号穿刺颈总动脉进行注射造影剂造影。1978年,吴若秋根据国外文文献报道,在放射科为一病人经股动脉将导管插入肾动脉成功进行肾动脉造影;第二例为腹腔动脉插管造影;第三例为选择性颈内动动脉插管造影,均获成功。作了十余例经股动脉或椎动脉插管造影后,他将这一技术传授给神经外科医生万登济和任儒学,后将此技术传授给放射科许绍雄等医生,此后放射科举办了20几期短期学习班,向全国推广这一技术。同时吴若秋执笔写出我国首篇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造影的报告,1978年发表在中华放射学杂志。继续开展显微神经外科对脑干和斜坡肿瘤、动脉瘤和AVM的诊治,进一步使用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癫瘤灶及树状突切断治疗顽固性癫痫等。在吴若秋等老前辈的探索下,西南地区首先开展脑血管搭桥术,“脑动脉搭桥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省科学会奖。至1980年,与万登济、任儒学施行了近二百例。病人来自全国27个省区,有从西藏和香港专程来的。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68岁;病程最短的一月,最长的20年。全部病人均在局麻下手术,为了深入了解手术效果,万登济与医教处同志一起,乘专车历时3个月、行程3000公里到省内各地上门随访64例病人术后情况。进行记录并拍照和录音,证实有效率在90%以上。1979年发表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及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吴若秋首创经股动脉颈外动脉插管注入明胶海绵碎片将肿瘤的颈外血供完全栓塞,手术中,避免了肿瘤出血,从而极大地减少出血量,保证了病人的安全。吴若秋在我国首先报告这一介入治疗方法,《脑膜瘤术前明胶海绵栓塞术》论文发表在1985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6年在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再次发表相关文章。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三、四等奖多项,为神经外科的壮大奠定了良好基础。吴若秋1982年出席日本第六届国际脑缺血显微吻合会议并向大会报告论文;1984年出席美国第七届国际脑缺血显微吻合会议并向大会报告论文;1985出席日本第十届国际脑卒中会议并向大会报告论文;随后多次应邀赴瑞典卡洛林斯卡医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与赞誉。1985年,吴若秋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吴若秋获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吴若秋教授(左二)、文小平教授(左一)、刘健教授(右二)等在行立体定向手术


吴若秋教授在行脑血管搭桥手术治疗中



吴若秋教授


中囯工程院院士王忠诚代表中华神经外科学会签名对吴若秋教授的感谢纪念

吴若秋教授终身成就奖


发展的十年

1986年,吴若秋担任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神经外科从普通外科中独立出来,床位扩大至36张,搬迁至康复大楼第四层,由于病人较多经常加床至60余张。CT的广泛应用神经外科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脑外伤和脑出血的治疗死亡率大幅度下降。1990年,在万登济邓、李健龙、任儒学、付一新,孙业忠、任自强等老前辈的努力下,拓展发展空间,安怀略、罗开俭、刘窗溪、杨华、李玉明、隋建美为技术骨干,以花溪工人疗养院、协和诊疗部、组建神经康复小组为创新模式为病员服务。1994年,刘健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博士毕业再回医院工作,神经外科后继有人锦上添花。

万登济教授



脑血管搭桥手术

攀登的十年

1996年,贵州省第一台DSA在医院投入使用,脑血管病的诊断水平攀登了新的高度。1997年,在省内首先施行延髓肿瘤切除术。1998年,副院长刘健,杨华,隋建美,李玉明将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病和重症医学的诊疗水平推上新的台阶。1999年,杨华第一例超选择动脉内溶栓让闭塞脑血管再通,贵州省内第一例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成功,贵州省第一例脑AVM采用NBCA胶栓塞成功;第一例脑内恶性肿瘤的超选择化疗技术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病人。神经介入治疗手段再上新台阶。2003年320排CT、3D-DSA、PET落户医院,脑血管病、脑肿瘤和椎管内肿瘤病人诊断水平再创新高。


刘健教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原院长)



2001年杨华教授(5排左10)参加“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仪式

微创的十年

2006年至2016年间,神经外科扩大至三个病区,总床位数108张,医护人员100人左右,在刘健教授领导下,技术骨干杨华、隋建美与李玉明担任神经外科副主任,技术队伍不断壮大,陈益民、董明昊、韩国强(后调任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高方友(后调任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向欣、出良钊、王凡(后调任贵州医科大学附院白云医院副院长)、郑锴、刘沣(后调任广州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徐卡娅、韩锋、吕莹、龚春雪、李文衍、杨杰等主要骨干茁壮成长,学科发展初步形成以介入、颅底、创伤、脊柱、功能、神经重症、小儿神经外科为特点的亚专科发展态势。2004年脑室镜在医院首次应用;手术显微镜NC4的应用拓展了神经外科的微创工作,治疗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2013年,省内第一家复合手术平台投入使用,脑血管病的治疗有了微创安全保障。术中神经导航系统为微创治疗提供了增添了有力的支撑。


刘健教授行显微手术治疗



刘健教授(左起第一)向奥地利Matula教授介绍我院手术治疗情况


刘健院长、杨华主任、隋建美副主任、李玉明副主任担当神经外科历史重任


精准的十年

   2016年,通过内镜技术为微创神经外科打下基础,颅内和椎管内各种肿瘤的切除率明显提高。2018年,伽玛刀中心建成运行。2020年,学科带头人刘健调任贵州省人民医院院长,杨华担任神经外科主任。贵州省第一台伽玛刀安装并投入使用后,出良钊、吕莹、邹盛晖等组成的团队,已完成上千例病人的治疗,无1例并发症和术中死亡病例,为贵州省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八个亚专业组走入正轨,把精准神经外科提升到一定高度,为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进行精细化管理。2022年,国家卫健委将学科纳入全国首批50家进修医师培训基地。2021年,随着精准研究院的成立,基础研究再上台阶,在微创技术、介入技术和放射技术三大平台的支撑下,精准神经外科开启了新的探索发展历程。

目前神经外科具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团队梯次,现有医护人员133人,其中医生、技师44人,正高职称11人(两人为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省管专家、专业学术团体全国副主委、常委、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副高职称9人,博士18人,在读博士11人、硕士7人,博导5人、硕导7人。神经外科分两个院区共5个大病区,开放床位数235张(20张为NICU),业务方面分为八个亚专业组,分别为:神经血管组(组长:向欣教授)、放射治疗组(出良钊)、神经肿瘤组(组长:李玉明教授)、颅底肿瘤组(组长:董明昊教授)、脊髓脊柱组(组长:韩锋教授)、神经内镜组(组长:陈益民教授)、神外重症组(徐卡娅教授)、贵安综合专业组(组长:向欣教授兼),解决神经外科临床问题,年手术量4500台。硬件设备有进口的手术显微镜、神经内镜、手术机器人、DSA、PET、神经导航等,其中1台双C、1台移动CT,拥有2间复合手术室、伽马刀中心。并依托有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国家卫健委神经外科进修与培训基地、国家神经内镜进修与培训基地、国家卫健委脑出血外科诊疗基地、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五星高级卒中中心、中国卒中中心培训基地、脑卒中动脉取栓技术培训基地、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基地、神经介入区域培训及质控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贵州省外科人才培养基地、贵州省重点学科、贵州省重点专科、贵州省重点优势学科、贵州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贵州医科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级分中心培育对象、贵州省神经外科暨神经介入联盟发起单位、3D血管模拟介入平台等平台。教学工作以本科为基础,硕士博士研究生为培养目标,进修生为临床业务骨干的培养模式为省内乃至全国培养实用型高级人才。已培养博士生25名,硕士生近300余名,近7年来培养规培生500余名、进修生90余名、实习生700余名,许多已成为地、市级神经外科骨干,并带动当地医疗水平的迅速发展。许多已成为我国地、市级神经外科骨干,并带动当地医疗水平的迅速发展。并积极参与武汉、上海、贵阳等地新冠肺炎抗疫工作、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中国志愿医生、义诊等相关工作。科研工作硕果累累,曾经参与九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863重大课题研究、中央保健基金、EAST、ANGLE、BAOCH及Direct-MT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其中BAOCH及Direct-MT项目作为参与者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3年2月10日,我院神经外科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单位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影响因子IF=176.079)发表其与天坛医院合作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发病24小时内前循环大核心梗死患者取栓的获益性,为这部分患者适应证的拓展提供了循证依据,此类患者也将因此有更多机会通过取栓治疗获得更好的预后,为这部分患者的救治带来福音,《八个动脉瘤:脑动脉瘤栓塞治疗手册》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

入选教育部人才创新团队及贵州省脑卒中的临床筛查与诊治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并参与国家关于16项神经外科疾病指南或专家共识的制定。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工信部、教育部、卫生部、省科技厅、省卫健委、市科技局、GCP、多中心研究项目等项目52项。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5项,贵州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2项,贵州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3项,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项,贵州省青年科技奖1项,贵州省工会“工人先锋号”1项。

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及省赛金奖个2项、省赛银奖1项,同时获得“挑战杯”、“筑创荟”等创新创业大赛的若干奖项,神经外科创新技术赛区银孵育基金1项;自主研发脑血管介入手术模拟系统用于人才培养,并参展2022年的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

主编和参编专著13部,近7年来发表论文15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6篇,授权专利9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项。

近10年以来承办国际会议1次,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学术年会1次,主办国内及省内会议40余次,参与国际学术交流12次,其中杨华教授出席在日本大阪东亚神经介入国际会议与韩国教授担任共同主席主持会议。目前科技量值五年综合排名全国69位,最高达23位,专科声誉维持在西南第4位。

社会兼职方面:我科部分人员现兼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外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学学会神经外科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内镜与微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介入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国卒中学会理事,贵州省神经外科分会主委及副主委等学会委员、理事、青年委员。

我中心辐射全省神经外科,始终将“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并同时继续引领全省神经外科一起迈向未来,为贵州省医学事业的崛起贡献一份力量。近7年以来进行院外会诊或术中指导200余次,远程网络会诊700余次。开展多项远程线上培训,远程实时介入手术指导和手术直播,进行推广限制性技术。对于疑难、危重患者做到应收尽收。帮助数十家医院解决潜在的医疗风险,尽到了省级医院应有的职责。不仅覆盖了省内各大地州医疗机构,辐射到周边省市80余家各大医院,频繁进行技术指导及人员培训,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神经介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依托义诊、志愿医生下乡治病为我省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神经外科团队



预约挂号

就诊指南

专家介绍

医院导航

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