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抽取 集中使用——充足人才储备为战“疫”打下坚实基础
采访对象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李亚玲
1月21日,贵州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该院抗击新冠肺炎防疫阻击战正式打响。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到之后的多批次选派护理人员支援发热门诊、省内定点救治医院,再到派出由91名护士组成的庞大护理团队赴湖北支援前线,这个过程体现出该院的高效部署,也显示出全体护理人员的积极响应和训练有素。在采访过程中,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李亚玲多次强调,该院日常工作中充足的“人才储备”为这次战“疫”打下了坚实基础。
快速响应,防控之网全面铺开
疫情发生后,在李亚玲带领下,该院护理部迅速反应,病房、门诊、发热门诊的改造升级、防控部署,人员调动等主线工作同时展开,一条防控之网迅速在全院铺开。
李亚玲介绍,在第一例患者确诊后,该院就对病房、发热门诊、急诊等相关科室进行了全方位防控部署。在门诊处设立护士站,安排导诊护士对就医患者进行体温测量,陪同体温异常人员到发热门诊就诊。鉴于该院感染科位于旧楼、条件较差的现状,该院也是进行了大力整改,直至符合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条件。
虽然该院不是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但该院拥有3个ICU负压病房,也承担着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任务。对此,该院又为ICU负压病房临时抽调、配备了具有ICU、感染、呼吸科专业背景的护理人员。
李亚玲表示,在各项工作中,医护人员的防护培训也是重中之重。
针对此次疫情,该院护理部为护理人员开始了三级防护培训,主要内容是防护设施的穿脱流程,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级别的防护,患者接触物品、医疗设备的消毒等方面。针对隔离病区,根据护理人员自身情况,将工作时间设定为4、5、6小时不等。此外,护理部还邀请疾控中心和五官科主任对护理人员开展咽拭子、鼻咽拭子标本采集方法培训。
李亚玲表示,举全院之力应对疫情的背后是充足的护理人才储备。2016年,该院响应国家要求,启动了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计划,储备了一支强有力的护理人才队伍。具有相应专业背景,在感染、呼吸科、ICU轮转工作半年以上的护理人员都被列入该院的人才资源库。自2016年至今,第一批接受规培的护士已经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为该院护理人员的快速调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针对疫情防控工作,该院首先启用了护理应急队伍,在人员仍短缺的情况下,根据人才资源库,从各科抽调出相应人员,组建了百余名护理人员储备队伍,方便各岗位人员的随时调用、补充。这种人员“分散抽取,集中使用”的原则,充分保证了该院3个隔离病房和3个ICU负压病房的人力调配。
迅速组队,赶赴一线“战场”
在多批次安排护士支援发热门诊、省内定点救治医院后,2月11日凌晨,该院又接到新的支援湖北的任务。结合轻症、危重症患者救治任务,李亚玲迅速从人才储备库中挑选出90名护士,并由她亲自率队,加入贵州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赶赴湖北鄂州市进行对口支援。
李亚玲介绍,加上其他医院派出的护理人员,贵州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共包含护理人员196人。针对任务,这支队伍共分为6个护理组,每组30~32人,其中包含1个危重症组、1个重症组、4个普通组,每组安排一名组长。到达鄂州市后,护理人员接受了集中培训,各医院同行的院感负责人都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要求人人过关才能上岗。
李亚玲表示,前期培训是非常忙的阶段。大家都主动学习、培训,争取早日上“战场”,不愿托他人后腿,没有多余时间考虑其他事情,都是一门心思想着尽快投入临床工作中。
同时,针对工作结束返回酒店后的人员防护工作,医疗队也开展了相应的培训。护理人员也是认真地关注每一个细节,以免因自己的失误给他人造成不便。
培训合格后,这批医疗队大部分人员成建制进驻鄂州雷山医院(在鄂州市第三医院老院区基础上改建的防疫应急医院),和第三医院的医护人员共同工作,收治轻症和中轻症病人。危重症组则入驻鄂州市中心医院。之后,又有97位护理人员支援雷山医院。截至采访时,雷山医院共开设了8个病房。
备受温暖与激励,工作充满干劲
李亚玲介绍,入驻医院后,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和支援医疗队员们,不分你我,通力合作。贵州省医疗队对当地医院的电子系统不熟悉,每开一个病房,第三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都会给予帮助。影像、感控、医生、护士所有人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弥补,各项工作推进得非常顺利。
在生活保障方面,李亚玲用“非常好”表达了对当地政府、酒店、后方援助力量的感谢。每一个环节都在尽己所能,守好战“疫”的每一个关口。酒店人员特意为医疗队准备了具有贵州特色的食物;贵州省政府为医疗队员送来了“温暖包”。520个装满各类生活用品的贴心“温暖包”,代表着家乡人民对前方“战士”的关切与呵护。此外,与医疗队护理人员随行的还有医院心理科的医师,专门对大家进行心理辅导。这些无不温暖、激励着前线的医护人员。
李亚玲表示,她们这支队伍中有60后、70后、80后、90后,而年轻一代护士已经成为主力军。在前辈、老师面前,年轻护士在工作中充满了干劲与冲劲,丝毫没有娇气的样子。“非常棒!”李亚玲自豪地评价自己的“兵”。
正是有了一支支这样的医疗团队,奋战在一线“战场”,我们坚信春天会如期而至。
用柔弱而坚强的臂膀托起希望
在贵州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护人员是主力军。该院共抽调200名医护人员奔赴前线。在这200多人的队伍中就有91名是该院的护士,加上其他医院派出的100多名护士,组成了一支196人的护士队伍。“誓把病毒驱除,誓让病人安康,不获全胜,绝不收兵”表达了白衣天使的决心。
匆匆告别家人
没有准备,思想上、生活上,一切准备都没有。因为时间紧急,连回家告别的时间都没有,我们匆匆收拾行装,电话告知家人:“今夜我将奔赴前线,”于是冬夜的机场,成了告别的地方。
丈夫望着妻子,谆谆嘱托,万语千言,尽在无言;孩子拉着妈妈的手不愿放开,眼里噙满泪水。可是我们就要远行,为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把贵州人民的大爱送到疫区病人的心中,用柔弱而坚强的臂膀托起战胜疫病的希望。
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松开紧握的双手,放下怀中的孩子,背起行囊,踏上征程,飞向远方。
飞机载着我们冲破浓密乌云飞向武汉。到达目的地,大家没有休憩,没有迟疑,整理好行装,清点好器材,第一时间奔赴即将战斗的地方——鄂州。
全身心投入“战场”
各位“战士”都是从各科室抽调,对于如何防护,需要专门的培训。防护服就是我们的战壕、屏障。一套防护服穿了脱、脱了穿,既要快速穿着,又要不留死角,每一个人都放弃休息和就餐,尽快适应全封闭的工作环境,有经验的同志悉心指导新手,大家都有共同的愿望——尽早奔赴前线投入工作。
寂静的病房,负压的环境,除了呼吸机微微的颤动,没有一丝声响。没有激烈的战火,没有弥漫的硝烟,只有我们在寂静中与死神角力。
严格执行医嘱,不容任何失误,密切观察患者,掌握最新病情,话语轻柔,输送浓浓情意;神情专注,鼓舞病人信心。有同事早上投入激烈战斗中,到凌晨三点才撤下火线,有护士不愿喝水,就是为了少上厕所。所有的同志都在忘我工作,废寝忘食,无私奉献。
这,就是我们的前线、我们的战场。工作的我们和染疾的他们,是一条战壕的战友,我们要共同向病毒发起有力的攻击。
激烈的战斗、紧张的工作、重大的责任就象三座大山,压在我们头顶。回到住所,我们感到筋疲力尽,好好睡上一觉,养精蓄锐,再投入明天的战役。
病毒在寒风中飘散,疾病在侵蚀人们的肌体,我们要全力投入与疫病的殊死搏斗,挽救生命于垂危之际。
将思念之苦化作工作的动力
夜很静,但心绪却难平息,在这异乡的雪夜,阵阵的牵挂和思念不断地涌起,夜阑更深,不能通话视频,只有思念跨越万水千山,飞回云贵高原,飞到温馨的家里。
作为儿女、妻子、丈夫和母亲、父亲,孝心和爱心,我们现在都不能尽到,不是狠心离别,而是事业的需要。今夜的思念之苦,会化为明天工作的动力,待到崭新的太阳升起,重新投入战斗。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凝聚之力。故乡的温情,温暖了身在鄂州的我们。后顾无忧,更当倾心尽力。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春天来临时,武大的樱花会花枝招展、争奇斗艳。那时,我会和湖北人民一道,走出封闭的房屋,走进春天的原野,在灿烂的阳光下悠游,尽情地呼吸甘甜的空气……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供稿)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