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举行“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技术示范中心高质量发展系列帮扶活动之贵医MDT会议”
4月15日下午,贵医附院感染科在学习室举行“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技术示范中心高质量发展系列帮扶活动之贵医MDT会议”,旨在通过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推动肝病诊疗技术规范化与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化。此次会议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千县工程”西南地区重点帮扶项目之一,吸引了医院相关学科专家和基层进修骨干医师参加。会议内容丰富,包括学术研讨、主题演讲、多学科讨论等。
感染科副主任祝娟娟在主持时表示,贵州省作为肝病高发地区,终末期肝病死亡率常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前亟须通过技术帮扶与MDT体系建设,解决诊疗资源不足、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本次会议聚焦“技术下沉、学科融通、科研反哺临床”主题,力求为基层医院提供可复制的肝病综合诊疗方案。
在研讨环节,我院感染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专家及进修骨干医师,围绕人工肝、肝移植及血液净化技术的临床应用展开深度研讨。肝胆胰脾研究所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朱海涛以《肝移植在急慢性肝病中的运用》为题作了学术报告,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引发了现场热烈讨论。专题演讲由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邓开盛主持,感染科主治医师吴娴作了《人工肝技术应用进展》专题演讲。
多学科讨论中,在感染科主任张权主持下,祝娟娟、感染科主任医师罗天永、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彭湃澜、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张宝芳等就人工肝技术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张权总结表示,此次MDT讨论对打破学科壁垒、整合碎片化诊疗资源具有示范意义。会议为提升省内肝病诊疗技术水平注入了新动能,将进一步推动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技术在全省的应用与发展,造福更多肝病患者。
据悉,人工肝治疗技术(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ALSS)是一种重要的血液净化技术,通过体外装置暂时替代肝脏功能,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慢性肝衰竭、严重肝病或肝移植前的过渡治疗。其适应症包括:肝衰竭(急性、慢加急性)、高胆红素血症、肝性脑病、药物/毒物中毒等。在感染科,人工肝治疗技术常见于合并乙肝等病毒性肝炎的重症患者,或脓毒症导致的肝损伤。研究显示,ALSS可将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提高20%-30%,显著降低病死率,并为肝移植创造条件,尤其在高MELD评分患者中效果显著。
贵医附院感染科率先开展人工肝支持治疗,平均每年开展1000余例人工肝治疗。科室通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等技术,有效替代肝脏解毒、代谢功能,为肝细胞再生争取时间。同时,科室整合多学科资源,显著提高了危重患者的生存率,打造了集诊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高水平救治平台,为感染性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