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新闻动态详细

【老专家口述史】丁静娟:贵州公共卫生的科研创新先行者

发布时间:2025-07-01 10:48    本文出处:管理员   
分享





编者语

医者之志,历久弥坚。八十余载春华秋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文化传承绵延不绝。一代代贵医人扎根黔中沃土,胸怀民族大业,心系百姓健康,传承大医之术,肩扛传道之责,成就桃李满园,为护佑人民健康奋斗不息。即日起,“老专家口述历史”栏目将不定期推出,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讲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改革发展中的精彩故事和老专家潜心医学、救死扶伤之往事,勾勒贵医人改革奋斗、不懈求索的时代群像,以期传承先辈精神,砥砺奋进力量。




丁静娟

贵医附院原传染科副主任

丁静娟,1946年1月生,籍贯上海,197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系,同年分配至贵州工作,1983年调入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曾任贵医附院传染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第五、第六届全国委员,贵州省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贵州省省管专家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贵州首次发现戊、丙型肝炎,并用酶切、测序等方法明确了丙肝病毒贵州株的基因型。改进乙肝病毒基因分型用的酶切技术,明确了乙肝病毒贵州株的主要基因型及其亚型,并首次开展侗、苗、布依族患者乙肝病毒基因型研究。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省厅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次。获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省师德标兵等称号。


口述内容

我1946年1月出生在上海的浦东新区,籍贯就是上海。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也是在上海浦东新区完成的,1965年,我考入上海医科大学。想学医的原因是我那时居住的街区,有一个私人开业的中医馆,坐诊的那名老中医医德医术都很好,所以在我们当地有一些威望。那时周围邻居都觉得女孩子考大学最好是学文当老师或者学医当医生,我也受那种氛围影响,觉得那我就学医吧。1970年大学毕业后,我们班有7位同学被分到贵州,我是被分配到修文县人民医院内科工作。虽然来之前对贵州的经济状况已有心理准备,但到当地医院看到简陋的条件后,心里还是有不小的落差。后来,随着工作的开展以及几次下乡的经历,我又感到基层老百姓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下,确实非常需要医生的帮助,于是我便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尽己所能的为病人解决问题。就这样,我在基层工作了12年,直到1983年调到贵阳医学院传染科工作。

▲1979年,丁静娟在修文县卫生局县医院合影

那时候我们传染科在贵州省已很有名气,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科室。当时传染科的主任是钱定毅教授,他学术渊博,外语水平也很高,总是关心同事、下属,对待患者细心耐心,大家对他的评价都很高。所以我很幸运,一进入科室就有这样一位长者带领,我觉得在各个方面我都要向他多学习。8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外派出国留学,贵医附院的刘世钧、吴若秋教授分别从英国、日本留学回国,在医院分享他们留学生活,顿时掀起了全院学习外语的热潮。贵医附院那时候举办了不脱产的外语培训班,从中选派成绩优秀的大约两三个学员到四川外语学院参加出国前的培训,我也是其中一员。1988年我参加了卫生部的WHO英语考试,我考得还不错,有幸被卫生部选中派往日本的庆应義塾大学医学部消化内科进修学习,在那里我从事的是乙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

▲1989年,丁静娟教授在日本庆应義塾大学留学进修毕业证

当时为什么要研究乙型肝炎呢?因为我在病房当住院医师,接触了很多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乙肝是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当时有一个病人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位妈妈携带了(乙肝)病毒,但是不发病,她四个小孩,而且都是男孩,先后发病,到我们医院来治疗。当时也没有特效药物,病人从肝炎拖到慢性肝炎、重性肝炎、肝硬化,她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很重,精神压力也很大。所以有出国学习的机会,我想我还是研究肝炎吧,这样回来还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回国以后,我发表了论文,申报了贵州省科技进步奖,并获得省科研基金资助。


▲1991年,丁静娟教授《纯化HBeAg诱导慢乙肝患者HBeAb产生的体外研究》荣获全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6年国内发现有丙型肝炎病例,献血人群中有大量丙肝病毒携带者,我就开始研究丙肝病毒并申报出国进修学习。1994年,我就被国家教委派往日本金沢医科大学,生物学教研室从事丙型肝炎的研究。这个大学有一个非常好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丙型肝炎基因分型的研究是在日本也是很有名的,所以我就选了这个地方去进修,去了以后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比第一次学到的东西还多。

▲1996年,丁静娟教授在日本金沢医科大学留学进修毕业证

当时我们医院的传染科实验室,主要是做乙肝两对半,我分管了以后,努力把设备都完善了,也增加了实验项目,并且完成了基因诊断、PCR实验室(简称)的申报,最后如愿获得了通过,使我们医院得以开展这项工作。
同时,我还积极培养实验室的操作人员,送他们出去培训,得到上岗证,确保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是可信的、能得到认可的。另外,我们每年都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质控工作,我们甲型、丙型、乙型肝炎的免疫检测,还有乙肝病毒DNA和丙肝病毒的RNA,每年质控成绩都是优秀,都是达标的。

▲丁静娟医生早期和贵医附院传染科实验室同事们的合影

▲丁静娟教授回国后在贵医附院传染科实验室的工作照

当时我们很多技术在省里都是领先的,凡是需要做丙肝基因的诊断和定量检测,都要跑到我们科室来做。那时我主持了多项科研课题,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等期刊发表了论文四十余篇。“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变异株的研究”“贵州省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及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分布研究”和“贵州HCV感染株基因分型研究”填补了贵州省相应领域的空白。我们还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简便的“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并用于丙肝病毒NS 5A区基因变异研究。所以在西南地区乃至国内,相关领域的医生或科研人员都知道,贵阳医学院有一个分子生物学是比较厉害的。

▲1998年,丁静娟教授“病毒性肝炎的基础及其临床研究”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丁静娟教授“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变异株的研究”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丁静娟教授“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变异株的研究”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我还带着研究生下乡采样,参与了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做了很多工作。对贵州省乃至国内的丙肝研究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丁静娟教授与所带研究生合影(左二为丁一生教授,右一为程明亮教授)

▲1999年,丁静娟教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9年,丁静娟教授被贵州省卫生厅评为贵州省卫生科技先进个人

▲1999年4月14日,《贵州日报》头版刊登丁静娟个人事迹

▲2003年,丁静娟教授获贵州省省管专家荣誉证书
贵阳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一批以协和为主的专家艰难建设起来的,为当时国内各战场及大后方培养了大批医疗卫生人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希望现在的贵州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继续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我想对感染科的年轻医生说,你们的工作面临着被传染的风险,但请相信你们的选择无比崇高,你们是受人尊敬的公卫防治“战士”。希望你们趁着年轻,主动、深入地学习,同时志存高远,在感染病学的广阔天地里,不断探索、前进、成长,守护万家健康。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老专家口述史】丁静娟:贵州公共卫生的科研创新先行者
分享

预约挂号

就诊指南

专家介绍

医院导航

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