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专家口述史】张念寅:始终朝着“做个好医生”的目标努力
编者语
医者之志,历久弥坚。八十余载春华秋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文化传承绵延不绝。一代代贵医人扎根黔中沃土,胸怀民族大业,心系百姓健康,传承大医之术,肩扛传道之责,成就桃李满园,为护佑人民健康奋斗不息。即日起,“老专家口述历史”栏目将不定期推出,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讲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改革发展中的精彩故事和老专家潜心医学、救死扶伤之往事,勾勒贵医人改革奋斗、不懈求索的时代群像,以期传承先辈精神,砥砺奋进力量。
张念寅
贵医附院原呼吸科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
张念寅,1930年生,贵州贵阳人,呼吸科专家。1955年贵阳医学院医学系毕业,曾任贵医附院呼吸科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贵州分会内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防痨协会委员。负责呼吸科工作期间,与呼吸科医护人员共同努力,获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先进病房”荣誉称号。 1960年在贵州省首次开展肺功能临床检测,为胸外科术前及术后肺功能评估提供了精准的依据。20世纪70年代,曾任贵阳医学院慢性支气管炎防治研究组组长,在门诊治疗基础上与我院中医科自拟配方,研制成功对临床治疗有效的方剂,发表了《地胆片治疗慢支炎309例观察总结 》《白砂糖浆治疗慢支炎观察总结》《慢支炎139例固本治疗观察总结》等多篇研究论文;1981年在贵州省首次开展纤支镜和脱落细胞学检测,为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对早期诊断肺癌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准确的依据,并为贵州省培养了第一批纤支镜医生。
口述内容
我1930年2月出生于贵阳,祖籍江西,父母亲都是念过大学的知识分子,所以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1949年贵州解放,1950 年我考取了贵阳医学院,并于1955 年毕业。为什么选择学医呢?当时有几个因素。一个是家庭因素,我的舅舅、舅妈以及姨妈都是学医的,(我)觉得他们做自由职业比较好,所以十分羡慕。另一方面,我在战争年代长大,觉得如果没有一项专业技术,就很难生存下去。如果学医,自己有一项本领,既可以救死扶伤,又可以挣口饭吃。但我当我大三开始接触临床、接触病人后,深刻体会到学医的艰辛和责任重大,又觉得当一名医生不容易,当个好医生更不容易。
当时贵医是在太慈桥,(毕业后)我进入了大内科,那时大内科包含了很多科室,病房有 2 个,一个男病房,一个女病房。我当时是住院医师,什么病都看,干了两年后,就让我代主治医师,我当时并不愿意,因为一般住院医师要当三年,还要做一年的总住院医师才能当主治医师,另外我也觉得人命关天,责任重大,但科主任说必须顶上,我也就顶上了。当时大内科分了呼吸、循环(心内)、消化、血液、内分泌,还有泌尿 (肾内)6 个科,我代主治医师时是在呼吸科,跟着张国培老师,他当时是呼吸科的主治医师,后来还当了科主任。虽然在呼吸科,但大内科的事情我们都要接触到,我们主要负责临床,面对病人,也监管教学。凡是讲到哪一个系统的病人,就哪一科的医生去讲,所以我们就是双肩挑,又是医生又是老师。
▲张念寅下乡为农民体检时量身高及坐高
1960 年,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山医院肺科开办肺功能学习班,我在那里学习了一个月左右,之后我带着仪器回院成立了肺功能室,至此我们呼吸科便有了第一个实验室。1978年,全国的肺癌协作会议在云南召开,我作为贵州唯一的代表参加。会上,我看到他们(当地)职工医院有8条纤维支气管镜,从粗的到细的,一直能看到第三级、第四级支气管,我十分羡慕。回来后,就一直筹备购买纤支镜,花了两三年的功夫,终于在1980年买了一条。那时纤支镜是日本生产的,我自己去跑外汇,去卫生厅、外汇局,花2万多元才买到。有了设备,还要有技术。为此,我去北京结核病院学习了三个月。北京结核病院一个星期只做两次(纤支镜检查),三个月加起来只有十多次。好在我提前做好了功课,把解剖图都画好,做足了准备,最终全部掌握了相关技术。回院后,我牵头成立了纤支镜检查室、脱落细胞检查室,为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对早期诊断肺癌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准确的依据。过去,我们有时候几个月都无法确诊病人身上的包块,自从我们搞了纤支镜和脱落细胞检查,一个星期我们就能诊断出来,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诊断率,让很多肿瘤病人在早期就开刀治疗好了。
▲张念寅参加巡回医疗时,给当地村医上课
1982年,我担任党支部的组织委员,1984年,担任内科党支部书记直到退休。组织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给我们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是对我们党员的认可。我从开始读书,就是在国家助学金的帮助下成长,所以我们也要回报国家、回报医院,做一名好医生。我退休以后,返聘到医院老干科,继续看门诊、管病房。1990年,贵医附院成立了老专家门诊,那时来看我们老专家门诊的群众络绎不绝。在贵阳医学院,教务处还聘请我给主治医生晋升提高班培训讲课,我就这样一直忙到72岁。
我觉得做一名医生不容易,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德智体美劳都要发展,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过去我们的要求是“又红又专”,现在年轻人则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升自己的政治修养和专业水平,才能当一名好医生。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